來國博,與拉斐爾、提香、倫勃朗等50位藝術大師相遇!
分類: 最新資訊
日志詞典
編輯 : 日志大全
發布 : 04-30
閱讀 :88
拉斐爾、提香、魯本斯、倫勃朗、安格爾、莫蘭迪、夏加爾……這個五一,你可以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相約文藝復興至當代的50位藝術大師,跨越時空、近距離欣賞藝術家們“不朽的面容”。在中意文化和旅游年閉幕之際,4月27日10點起,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意大利駐華大使館、烏菲齊美術館攜手推出的“心影傳神——烏菲齊美術館藏大師自畫像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面向廣大公眾展出,展覽從意大利烏菲齊美術館館藏中精選了文藝復興至當代的50位藝術大師的自畫像。展期至9月10日。▲拉斐爾·桑齊奧《自畫像》▲迭戈·委拉斯卡茲《自畫像》▲詹洛倫佐·貝尼尼《自畫像》(李揚/攝)烏菲齊美術館位于文藝復興的搖籃、歐洲著名藝術中心佛羅倫薩,素以收藏諸多繪畫巨匠之作聞名于世,蔚為大觀的藏品使其在西方藝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自畫像系列藏品是烏菲齊美術館核心館藏之一,以其歷史悠久、名家輩出在世界范圍內首屈一指。自17世紀60年代以來,烏菲齊美術館已收藏了超過1800幅自畫像藏品。自畫像是肖像畫的特殊類別,不僅記錄了畫家的容貌形象,也為研究其時代風格、社會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更是畫家精神世界的自我呈現與表達。肖像畫是藝術家們“親手繪制的永恒”。此次展覽從烏菲齊美術館館藏中精選了文藝復興至當代的50幅畫作,包括拉斐爾、提香、魯本斯、倫勃朗、安格爾、莫蘭迪、夏加爾、草間彌生、蔡國強等50位藝術大師的自畫像,向中國觀眾展現藝術史上眾星璀璨的光輝,不僅使觀眾得以瞥見藝術家自身容貌形象的再現、精神世界的表達,也使觀眾得以探尋畫家所處時代與社會文化的珍貴線索, 揭示有關“自我”與“現實”的永恒主題。▲提香·維切洛《自畫像》(李揚/攝)時間橫跨16至21世紀,縱向呈現藝術世界5個世紀的嬗變烏菲齊美術館的大師自畫像系列收藏由紅衣主教萊奧波爾多·德·美第奇發起于17世紀60年代,是美術館核心館藏之一。展覽展出的作品時間橫跨16至21世紀,縱向呈現了藝術世界5個世紀的嬗變,引導觀眾深入了解自畫像體裁在藝術史上的獨特地位。這些藏品匯聚了藝術史上耳熟能詳、才華橫溢的大師之作,是世界文明史和藝術史中的璀璨瑰寶。▲彼得·保羅·魯本斯《自畫像》▲右為草間彌生《自畫像》展覽呈現了50位藝術家的“視覺自傳”。拉斐爾的自畫像代表了外貌美和內在美兼備的典范,被瓦薩里稱為集“罕見的精神品質”與“優雅、勤勉、美麗、謙遜和禮貌”于一身的最佳代表;魯本斯與委拉斯凱茲精于修飾的高貴與優雅,在時間的打磨下愈發光輝;倫勃朗飽經滄桑的面孔似乎凝聚了他一生的故事;夏加爾的藍色臉龐的魅力不亞于莫蘭迪那描繪得如他的靜物畫一般克制的肖像;賈科莫·巴拉的《我,咖啡》或古索圖的自畫像散發出性格的魅力。藝術家們通過這些親手繪制的“永恒”與觀眾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凝視穿越畫框,訴說著歷史與自我。沉浸式光影體驗,來一場身臨其境的“跨越時空的對話”展覽還特別推出光影體驗部分,沉浸式呈現烏菲齊美術館收藏的文藝復興時期經典作品。觀眾不僅能近距離欣賞藝術家“不朽的面容”,還可以與他們進行一場身臨其境的“跨越時空的對話”?!两焦庥绑w驗此部分以“14世紀到17世紀歐洲文藝復興”為主題,用數字技術展示烏菲齊美術館收藏的數十件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雕塑等藝術珍品,包括波提切利、米開朗琪羅、達·芬奇、提香等文藝復興大師的杰作。該部分通過360度全息投影融合技術,打破傳統的靜態“畫框式”觀看方式,將這些經典作品進行“解構再創造”數字化高清重現,使名作栩栩如生,以光影流動的形式重新演繹大師作品?!怨庥傲鲃有问街噩F大師作品高分辨率的投影和為展覽專門譜寫的音樂將帶給觀眾走入文藝復興時期畫中世界的感官體驗。展廳現場還提供觸摸互動裝置讓觀眾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成就進行深度探索,通過這種富有表現力的寓教于樂的交互形式,使得整體展示更具科技感。實物展示和沉浸式光影體驗相結合的展示方式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自“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之始采用的全新展陳模式,是“讓文物活起來”的又一創舉。一些鮮為人知的女性自畫像,記錄了女性在藝術史中的地位展覽的50幅自畫像中有7幅是女性藝術家創作的,閃爍于男性藝術家之中的她們所處的紛繁復雜的社會背景和各不相同的成長軌跡,為觀眾提供了觀察女性在藝術史中地位逐漸提升的獨特視角?!旣?路易絲-伊麗莎白·維熱-勒布倫《自畫像》▲(左)特蕾斯·施瓦茨·凡·杜伊爾、(右)路易莎·格蕾絲·巴托里尼《自畫像》在瑪麗埃塔·羅布斯蒂所處的16世紀,她必須喬裝成男性參與藝術工作,雖無法作為藝術家在當時被認可,但她仍幸運地為后世留下了自畫像。出生于18世紀中葉的伊麗莎白-路易絲·維熱-勒布倫,在當時仍不能接受學院正統教育,但憑借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賦和家庭的支持,最終在與瑪麗皇后的惺惺相惜下成為宮廷畫師。同樣出生于畫家家庭的特蕾絲·施瓦茨·凡·杜伊爾則更加幸運,彼時已能夠赴荷蘭皇家藝術學院深造,由她創辦的“阿姆斯特丹女畫家”團體使女性藝術家們得以帶著自己對繪畫的熱忱走進社會,并為女性爭取到了難能可貴的身份認可和自我解放的機會。塞西莉亞·博則更進一步,于19世紀末成為美國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第一位女性繪畫教師。到了20世紀后,可以看到凱蒂·拉羅卡、草間彌生等女性藝術家已經可以在藝術生涯中自由地探索與試驗。文化連接心靈、藝術溝通世界。此次展覽既是中意兩國重量級的博物館合作項目,同時作為“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的閉幕項目,更是中意友誼在文化交流中傳承發展的見證?! ∽髡撸何膮R報駐京記者 李揚 圖片:除署名外均國家博物館提供 編輯:江勝信責任編輯:陸正明*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