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日志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日志在線閱讀學習網站!
有時候,我真的想好好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不知道發生在什么時候,有可能就是當下。未來,這些事還可能不斷的在哪里重復發生著,故事的當事人或許都沒有離開,可總是要當作很久很久以前發生的故事來講,才好像能把自己給摘出去,才不至于跟著情節,因角色內心的變化,開心而開心,難過而難過了。
到底幾歲開始寫東西才是合適的呢?
二十歲以前,我們能寫什么?再早的神童都得從會說話開始,由父母幫你記錄兒時的驚人之語,對世間萬物的最初感受,如果有,那是很珍貴的東西,因為那是特地時間才出現的產物,就像曇花一現,只有在那個特定的時間才會出現。而它并不會隨著時間而積淀,不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而發展,因為,花只會隨著時間凋謝,而不會隨著時間越開越艷。當我在看自己從小到大的照片時,本該最沒有什么比例大小變化的眼睛,卻變化最大。用20歲的眼睛看著鏡子中的自己,眼神是疲倦的,迷茫的。孩子的眼神是最干凈的,時間會讓他慢慢的變得渾濁,我們感到迷茫,卻不是每一個人最后都可以重新獲得干凈的眼睛的。
很多人會說,我們是不是需要特意的記日記呢?日記是記憶的備份,寫日記是為了給自己回憶嗎?其實沒有必要的,你會忘記很多很多事情。但是,小時候的事,你絕對不會忘記。當然,總是有人翻翻過去的日記,拿出來做寫作的素材。人大概只有兩種情況是沒有記憶的,一是閱讀的時候,一是在寫作的時候,你不會再記得你閱讀時的狀態,寫作時的狀態,更別說知道你的周邊到底發生了什么。
當20歲的年紀如期而至,見過的人和事,在記憶中終于積累到了一定的量。每一個人的記憶,都像一段電影,時長都差不多,可是偏偏就是每一個人的畫面都有不一樣的品質,僅僅只是流暢的不在少數。盡管是記憶力特別好,特別會記錄細節的人,也有某些片段是因為眼中的淚水,而變得模糊。
九十年代末的電影院,再去的時候,已經只剩下了一片廢墟,滿目瘡痍了。一樓的空地變成了隨意擺放機車的停車坪,連機車都不知道被遺棄在這里多久了,破敗不堪,積滿了灰。而再想上樓的時候,卻被“危樓”的警示牌阻攔,想無視,樓梯上卻仍被各種建筑材料,各種舊家具填上了。
十二年前,我在這里看了第一場電影,和我的媽媽。那時的電影院,很多還叫做影劇院,除了播放電影,多數時間是表演四大曲藝和當地戲劇的劇場,有些時候,還有一些戲班子到這里連著演上好幾天。可每次,我只有放學的時候才有機會經過那里,就更別說進去了,隱隱記得,那時候,能常在里面聽戲的,只有領著政府補助金或單位退休金的老人。而我們,常常連吃飯都成困難,提出去看電影的要求,無疑又是換來一頓打。
而正是九十年代末,給了我,進入這里看場電影的契機。過去用膠帶放映電影的老式電影院終于要支持不下去了,到處給人送票,現在想起來,他們會想到學校來送票也是特別有商業頭腦的,而契機也是很對,那場電影,那個即將到來的日子,都是那么地合適。那段記憶就是老師的一句話,電影票發下來,大多數人是不去看的,因為小孩子去看電影,沒有大人的陪同是不可以的,孩子有免費的電影票,而陪著孩子去的家長卻是要另外買票的。媽媽是很疼我吧,才會答應我的無理要求,擁擠的售票處,像藥房或者老式的當鋪一樣,只留出一個小口。所有,都是黑壓壓的一片,只有面前的黑幕上,開始出現幾個白字,是從背后的小窗里投射出來的。那一場,演的是《媽媽再愛我一次》,那個時間,是母親節。對于電影,我只記得一些片段,小男孩追出去,媽媽坐著車離開。除了因為電影情節而流下的,我和媽媽的淚水,剩下的就是媽媽向身邊的姐姐討來的一把葵花籽,和散場時,滿地的瓜子殼。那個電影院還在,只是,命途多舛,先是倒閉,再也無人問津,而后被改成大賣場,還被刷上了沒任何品味的白色和綠色的結合。
就像那個時候,每一次散場前,我們都會揮手,讓幕布上出現我們的手影一樣,這一次,我們真正的告別了那個時代。
下一篇:總想去看看你待的城市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我的男閨蜜,再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