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日志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日志在線閱讀學習網站!
鄉村是一幅古老的油畫,她有著凄美而又厚重的色彩。鄉村的炊煙,也總在敘說著一種田園勞碌的生活詩意。每當我看到炊煙,就會想起母親圍著灶臺忙碌的身影;我想起炊煙,就會想到農家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勞作情景;而當我凝視著炊煙裊裊的模樣,就會感覺這炊煙一如它的主人,是如此的淳樸和那么不被人再意。
我印記中的老家是個山青水秀,炊煙裊裊的鄉村,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遐爾聞名。這個鑲嵌在贛中中部,地處丘嶺帶上的江南村莊,地圖上是找不到的,她只是一個帶圈的小點。綿延的贛江穿過她的腹地,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提供著繁衍與生息。老家曾是個享譽“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人文家園,也是個“文章節義之邦,人文淵源之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境內聚居,也是廬陵文化發源地之一。
生活在這個“三山一水六分田”的地方,水稻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作物和生活來源,一年種植二季。幾千年來,人們沿襲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耕作模式,祖祖輩輩過著那種人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家生活。農耕文明的沿襲,賦予了這片土地上的人,保持著一種傳統的生活習性,形成了一種鄉村獨特的人文景觀和風情。炊煙,便是我見過的最美生活景致,是那農家厚重生活的遠意。
故鄉的炊煙,喚醒有我許多的溫馨記憶,蘊藏有我對過去的許多美好懷念。我喜歡家鄉的炊煙,喜歡它那裊裊升起的模樣,像云彩一樣的飄逸絢麗;喜歡青磚黛瓦的村莊在炊煙的映襯下,呈現出的那種古樸、恬靜、優美的朦朧田園生活氣息;喜歡那種日暮鄉關的歲月,莊稼人那種以土地為情的粗獷、簡潔、簡樸、知足的生活守望。
在那種江風剪衣的鄉村生活里,我記憶中的故鄉,這種曾經熟悉的裊裊炊煙,仿佛是在一夜之間,就從我的眼里消失了。這種世上最為輕靈的東西,它是農家柴草灶火化成的精靈,是村莊生活的靈性和呼吸。鄉村的炊煙不但意味著鄉村田園牧歌悠閑式的生活狀態,更是我們這個文明古國寄予豐富情感的精神家園,炊煙也同樣承載著千千萬萬當代國人的美好溫馨記憶。
故鄉的炊煙,它在每個早晨中午黃昏升起,喚醒著一片土地的生機,書寫著鄉村人的辛勤。當裊裊的炊煙從農家的房頂冒出,股股的煙柱被風拉扯成縷縷絲絲的樣子時,你會感到,這舞動的炊煙像是漫妙的精靈,仿佛它總在與悠悠的白云進行著深情地對話,在尾尾地述說著農家生活的那種艱辛和不易。
故鄉的炊煙,譜寫著一曲鄉村生活的和美旋律,描畫著一幅凝重悠遠的田園畫景,輝映著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依的詩意。鄉村的炊煙,讓我想起了心中的那個小村莊,似乎自己已聞到了她那空氣里散發著的泥土和稻禾的氣味,聞到了那縷縷炊煙里伴著的淡淡草木灰香氣,還有那清香田野中醉人的熟悉氣息。仿佛那個童年里的自己,置身在山水之間,蕩漾在墨綠的田野深處,心滾向無邊的天際,那吆喝老牛的聲音驚飛了枝頭的鳥兒,調皮的嬉戲嚇停了蛙鳴,土地、莊稼、人,親切得舒遍全心。閃爍的星空下,朦朧的月光里,那追逐戲耍的腳步是那么輕盈,母親喚歸的聲是那么悠長而又親切得似百靈鳥一樣動聽。
故鄉的炊煙,永遠是我心中的一種鄉情鄉意,是我童年里的一首夢謠。炊煙它不但深深烙著家鄉飲食文化的韻味,濃縮著農家人的生活遠意,而且凝聚著農家族丁煙火的旺盛,記錄著人們依附著土地生息的進程。
故鄉的炊煙,它幻化于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一種灶具,這種灶臺是農家人生活中必備的工具。灶臺一般依墻而建,以長方形結構而見多,多數采用磚石和土坯混合砌成。在它長約2米,寬1.5米的結構里,灶臺設有前灶膛和后灶膛兩個部位。前灶膛上置有一口碩大的生鐵鍋,灶的后膛則配有一口溫水的小鐵鍋,灶的高度一般在80公分左右,在不靠墻的外則矗直面中部還巧妙的設有一個凹槽,是用來作烘干濕鞋而特意設計的,而后膛的出處那沿墻砌成的小方形圓柱就是那排煙的煙筒,那些縷縷的炊煙就是自那里冒出來的。
只是,到了八十年代初期,隨著改革開放的延伸,村民從過去的“集體經濟”束縛中徹底地解放了出來,鄉村這時開始了包產到戶,新的農村經濟體制徹底顛覆了傳統耕作模式,鄉村人終于走向了一條通往自由生活的陽光大道,走向了一條勤勞致富的希望之路。
這種解放生產力的舉措,極大的激發了農民的生產潛能,激活了他們被長久禁錮的原始動力,而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腳下的這片深情的土地,寄情于山水田地。當苦澀的生活一去不復返后,鄉村人的思想觀念也在與時俱進,在與時代同步。
這時,他們已然意識到生態環境是自身賴以生存的立足之地,從前那種以砍伐樹木為燃的生活方式嚴重影響到了自身的生存。這時,一種改變傳統生活觀念的“封山禁林”運動就應勢而行。那種以燒柴禾為主,沿襲了幾千年的傳統生活灶具,逐步被沼氣、石油液化氣代替,成為了一種過去生活的印記。“炊煙”也就此慢慢地告別了農家,消失在了曾經的田野、村莊上空。
如今,我還依稀記得,在夕陽晚照,落日染醉青山,田間泛出藻香時,炊煙它如輕紗薄霧一般,飄過竹林,飄過田野,飄過河流,飄過村莊的情景。而每個黃昏,耳旁響起的是母親那拖音的喚歸聲,這聲音,它伴隨著我度過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既是多年以后,我人身在異鄉,也會想起那響在日暮鄉關的聲音,和那雙望穿靄霧氤氳,癡癡守候兒女歸程的眼睛。而炊煙,它早已在我的心中成了聯系故鄉的紐帶,成了我心中一幅農家悠閑與繁忙生活的畫卷,一種鄉愁的印記。
雖然這些曾經熟悉的炊煙已成為了我對過去生活的懷念,而我現在也難以看到它多姿多情的熟悉身影,但我已自歲月的流逝里,生活的轉換中,感受到了一個時代的開啟和家鄉人生活的變化以及家鄉面貌的巨變。因為往日的鄉村已踏上了一條“小康”之路,村民們已徹底擺脫了那種傳統農耕模式。老家的村民如今也能像城里人一樣用上經濟衛生,方便的燃氣、電氣,過上更健康衛生的居家生活。既是我每次回到老家,不能重溫過去那種裊裊炊煙的情景,然我依然自鄉村生活的流彩里感受到這個沒有炊煙的村莊還是那么親切與美,還是那么溫馨如昨。
是的,現在的鄉村被邊緣化了,曾經的簡約、厚重、淳樸生活氣息不見了,夢里的老家也沒了曾經的熟悉。可遠離村莊后的我,心中依然駐守著一個鄉村,那里仍有個我心靈明朗的小屋,有個依浮云為鄰、依山風為伴、依田地為情的村莊,有個拋卻一切世間紛擾的清悠靜地。炊煙仍然是我對家鄉的永恒懷念,一種對過去生活過往的留連,一種根的惦記。那故鄉炊煙的模樣仍會時時地在我心中裊裊升起,而且依然是那么的親切、溫馨和迷人。
下一篇:“變形記”你毀了我的一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時間是少年的翅膀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